【教育感悟】“扶”还是“放”?
学习是终身的,鲲鹏弟子学堂是您实现专业二次成长的地方。俗话说,人贵有自知之明。反思性自我评价是帮助教师形成自知之明的一种方式。它为教师反思与改进提供必要的心理框架,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,进而设定目标自我提高,是教师参与研修的起点,今天我们就随着安徽的两位老师,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,您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跟进。
张常蕴 鲲鹏弟子学堂71号学员,1999年参加工作,2012年来到安徽合肥。目前任教于合肥师范附小三小。
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,我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,课堂要体现“学生为主体”的地位。我在听评课时,经常听到大家说某某老师课堂上不敢放手,对学生抓得过紧。或者是教师引导过多,传授过多等等。那什么样的课能真正体现以“学生为主体”呢?名师和专家的课应该是最好的体现了。
2016年,我有幸参加一个培训,主办方请来了许多的教师界“大咖”。他们的课,老师们听着轻松,学生们学着快乐。一节课都是学生的探索、发现、交流,名师除了点拨和点评,基本上没有多少话语。尤其是仲广群老师的一节课,那真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,他真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,正如课后他本人所说在课堂上他一直站在角落里,甚至板书都是学生完成的。后来,我又有幸聆听了仲老师的讲座。从讲座中,我知道了这叫“助学课堂”,让学生事先完成助学单,通过自助、互助、师助完成新知的学习,大多数情况是通过前两个自助和互助就能完成新知的学习。我听后深受鼓励,立志要把我的课堂也变成这样的课堂。
开学了,我临时受命带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。我想做成“助学课堂”的模式,但考虑孩子们才接触我,可能不适应,所以第一单元没有敢尝试。第二单元我提前一周把助学单发在班级的QQ群里,让学生们打印出来。上第一课时的前一天,我带领学生学习上课时可能需要的交流语言(从仲老师那里拷贝的),比如“这是我的想法,你们同意吗?”“我同意,但我还有补充。”“我不同意,我是这样想的……”并请学生回家预习并完成助学单第一课时的内容。
第二天上课,我用PPT呈现助学单上的第一个问题,说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想法。这时班级里鸦雀无声,大家都看着我,我环视一周,然后询问大家有没有做,“做了。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。“那做的时间没有想法吗?”这时我看到班级里的数学学霸举起了手,我赶忙点她上讲台说。她交流完后,就没有人举手了。后来我点名,他们才上来说。整节课,我发现我问答案时,有一部分孩子举手,但我一问想法,就没有人说了。课下,我以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写一写上课为什么不举手。他们有的写不知道怎么说;有的写怕说错了,同学们笑话;有的写不会做;还有一部分同学交了白纸……
这就是我实验的第一堂课。这个实验我坚持了一个单元,因课堂的冷场而告终。后来和同年级的一个同事聊到此事,他也深有感触,就是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表达,让他们齐说可以,但一个人说就不举手了。他也曾放手给学生,他比我好一些,因为他几节课下来,发现就固定的几个孩子在说、在交流,其他孩子都在当观众……这种课堂肯定也不是我想要的。那为什么我们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时,学生却不接受呢?
首先,我认为孩子长期的课堂模式已经形成,很难更改。四年形成的传授时学习模式,让孩子们只会去倾听,而不会去表达。我想要改变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。
其次,家庭和社会教育。上学的校门口,我经常听到父母叮嘱孩子:“要认真听课,不要讲话。”其实,父母的意思是上课不要讲小话。但可能低年级的孩子理解有误,长期就形成了“上课不讲话”的习惯。社会提倡以“和”为贵,人们不愿和别人有争执,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观点,长期以往,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少发表意见。
最后,与教师有关。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走,教师要观察到位,注意捕捉孩子们的面部表情,进行适当调控;教师思维要敏捷,要注意孩子的发言并及时进行分析;语言要精准,引导要及时,评价要到位。我这个人比较木讷,不属于伶牙俐齿时,不太会表达,反应不是很快,所以我的引导可能有问题。
从长远的发展来看,我认为课堂上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是对的。我们不可能扶着他们一辈子,要让他们学着自己走,自己思考,培养其自学能力,但也要注意以下两点:
一、注意年级。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不适宜用放手让他自己走。一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跟不上,另一方面他们的课堂纪律和上下课意识还没有养成。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走,可放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训练。
二、注意课型及内容的难易程度。有的新课比较难,又比较抽象,放手后,只有学霸们才会,而大部分同学不会,这时不能放手。
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陋的想法,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!
糊涂这样说:“名师的课堂可以模仿实践,但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读懂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和支撑理论;其次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实践;最后要注重循序渐进,在不断反思总结中实践,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。切忌:照猫画虎、半途而废。”